联系热线:15635143639
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新闻动态

检验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及改进建议

行业新闻 2025-08-14

         1. 不遵守标准操作规程

表现:跳过步骤、简化流程、凭经验操作而忽视书面规范。

风险:结果不可靠,难以复现,甚至违反行业法规。

改进:严格遵循SOP,定期培训并更新操作规范。

          2. 记录不规范

表现:事后补记录或涂改数据遗漏关键信息(如环境条件、仪器参数)使用非受控表格或便签纸。

风险:数据完整性存疑,可能引发审计问题或法律纠纷。

改进:实时记录,采用电子化系统,定期审核记录。

         3. 忽视样本管理

表现:样本标识不清或混淆存储条件不当(如温度、光照不符要求)未记录样本使用或剩余量。

风险:样本污染、降解或丢失,导致检验失效。

改进:严格标识(唯一编号+条形码),规范存储,记录流转轨迹。

         4. 仪器使用与维护不当

表现:仪器设备未校准或校准过期使用后不清洁(如残留试剂、粉尘)忽略异常报警或故障提示。

风险:仪器精度下降,结果偏差,甚至设备损坏。

 改进:定期校准、点检,填写使用日志,及时报修。

        5. 个人防护不足

表现:不戴手套/口罩/护目镜在实验区饮食、化妆或使用手机。

风险:交叉污染、健康危害(如化学暴露、生物感染)。

改进:强制佩戴防护装备,分区管理(清洁区/污染区)。

         6. 环境控制不严

表现:温湿度、洁净度未监控随意进出检验区域(如带入外部污染物)。

风险:环境波动影响结果(如微生物培养、精密称量)。

改进:实时监控环境参数,限制无关人员进入。

7. 缺乏复核与沟通

表现:单人操作无监督异常数据未及时上报或讨论。

风险:错误结果未被发现,问题重复发生。

改进:关键步骤双人复核,建立异常数据报告机制。

          8. 时间管理不当

表现:拖延检验导致样本失效(如时效性项目)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导致分心。

风险:结果超时限,效率低下。

改进:制定优先级计划,合理分配任务。

         9. 忽视试剂与耗材管理

表现:使用过期试剂或未验证的替代品不检查耗材质量(如滤膜孔径、移液枪头匹配性)。

风险:试剂失效导致结果异常,耗材不匹配引入误差。

改进:定期盘点,标注开封日期,验收时严格质检。

         10. 过度依赖经验

表现:凭主观判断替代客观数据(如目测代替仪器读数)忽视新方法或技术更新。

风险:系统性偏差,技术滞后。

改进:以数据为准,定期参加技术培训。

  总结建议

建立质量控制体系:通过定期内审、盲样测试、人员比对等方法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。

培养合规文化:管理层需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,鼓励员工主动报告问题。

自动化替代:尽可能采用信息化系统(如LIMS)减少人为失误。

  通过纠正这些不良习惯,可显著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、可靠性和效率。

 

6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