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实验室常见的有毒试剂
实验室常见的有毒试剂可按毒性作用或类别划分,核心风险在于吸入、皮肤接触或误食,需严格遵循防护规范(如戴手套、护目镜,在通风橱操作)。
1. 剧毒金属及化合物
汞(Hg)及汞盐:汞蒸气吸入损害神经系统、肾脏;汞盐(如氯化汞)误食/接触可致命。
铅(Pb)化合物:如硝酸铅、醋酸铅,长期接触导致贫血、神经系统损伤(尤其儿童)。
砷(As)化合物:如三氧化二砷(砒霜)、砷酸,剧毒,误食/吸入可致器官衰竭、癌症。
镉(Cd)化合物:如氯化镉,吸入/皮肤吸收损害肾脏、骨骼,致癌性。
2. 有毒有机溶剂
苯(C₆H₆):强致癌性(致白血病),吸入其蒸气损害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。
甲醇(CH₃OH):误食/吸入后代谢为甲醛、甲酸,致失明、肾衰竭,严重可致命。
二氯甲烷(CH₂Cl₂):吸入过量损害中枢神经,长期接触可能致癌。
四氯化碳(CCl₄):急性中毒致肝、肾坏死,慢性接触损伤神经系统。
乙醚(C₂H₅OC₂H₅):高挥发性,过量吸入致麻醉、呼吸抑制,且易引发火灾。
3. 有毒气体/挥发性试剂
氯气(Cl₂):黄绿色剧毒气体,吸入刺激呼吸道,致肺水肿、呼吸困难。
硫化氢(H₂S):臭鸡蛋味气体,低浓度刺激黏膜,高浓度瞬间麻痹呼吸中枢(“闪电型”中毒)。
氨气(NH₃):强刺激性气体,吸入灼伤呼吸道、眼睛,高浓度致肺水肿。
二氧化氮(NO₂):红棕色气体,吸入损害肺部,引发“迟发性肺水肿”(中毒后几小时发作)。
4. 生物毒性试剂
氰化物:如氰化钾(KCN)、氰化钠(NaCN),剧毒,接触后迅速抑制呼吸酶,数分钟内可致命(需严格双人双锁管理)。
有机磷化合物:如敌百虫、马拉硫磷(常用作杀虫剂/实验试剂),皮肤接触/吸入抑制胆碱酯酶,致肌肉抽搐、呼吸衰竭。
生物碱:如尼古丁、阿托品、秋水仙碱,误食/皮肤吸收致神经毒性、器官损伤(秋水仙碱可致骨髓抑制)。
5. 其他有毒试剂
苯酚(C₆H₅OH):强腐蚀性+毒性,皮肤接触致灼伤,吸收后损害肝、肾,抑制中枢神经。
亚硝酸盐(如NaNO₂):误食后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,致组织缺氧(发绀症),严重可致命。
甲醛(HCHO):刺激性气体,长期接触致呼吸道损伤、过敏,国际公认致癌物(常用于固定生物标本)。
所有有毒试剂均需单独存放、贴清晰警示标签,使用后及时清理残留,避免与食物、饮料接触;若不慎接触,需立即按应急流程处理(如皮肤接触用大量水冲洗,吸入有毒气体立即转移至通风处并就医)。